1

作者寄语

清明时节的温哥华,

落樱缤纷,烟雨断魂。

在复活节–这个西方宗教文明的奠基石,代表着“新生”,代表着“显耀神的无上荣光”的节日来临之际,我身边一个年轻的生命安静地走了。

我们虽非亲非故,却因着这个世界上短暂又珍贵的缘分而相遇。

因此想写一点自己对生命的感悟,给自己,给周围的人,一丝慰藉。


2

森林中倒下的树

《生物中心主义(Biocentrism)》

<美> Robert Lanza

“非风动,亦非幡动,仁者心动也”

— 六祖惠能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金刚经》

有一个古老的问题:

“如果森林中有棵大树倒下,

没有人在场,

这棵树倒下时会发出声音吗?”

        很多人都会不假思索地回答说“会”。但你想过声音形成的原理吗?简单地解释,声音是大树倒下撞击地面的振动使周围空气产生了快速的脉冲波。而脉冲波,就是一些微弱而快速振动的风。只有特定频率范围内的脉冲波,才能鼓动人的耳膜而刺激到神经导致对声音的认知。也就是说,没有耳朵的接收,就没有“声音”。反过来想想,我们周围的世界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脉冲波,与我们所定义的“声音”本质是完全一样的,只是我们的耳朵接收不到而已(比如狗能听到的“声音”就是不一样频率的脉冲波,而其对人来说根本是无声无息),所以是因为有了人的耳朵,才固化出了“声音”这个东西。

那么

如果这个森林里点亮了

一盏浅黄色的灯,

没有人在场,

这盏灯会有黄色的灯光吗?

        答案也是否定的。什么是光呢?它只是发热的介质发射电子与电磁能的波,当达到某一范围内的波长时,这些电磁波就冲击视网膜让神经元感受到习惯上被认知为叫“浅黄色”的光。根本没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光”或是“浅黄色”,是因为有了人的眼睛,才固化出了“颜色”和图像(以不同光度区分告诉大脑事物的“边界”进而使大脑勾勒出所见之物的样子)。

那么,触摸呢?

所谓固体的东西,就是“实在”的吗?

        推一推那倒下的树干,你感觉到了压力。但这全然是你脑子里的一种感觉,大脑把它传导给手指(而手指本身的样子和形状也纯粹是大脑勾勒出来的,并不是什么客观的存在)。所谓压力,并不是真的有什么硬的东西互相“接触”,而是由于原子表面带有负电荷的电子而引起的。因为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树皮上的电子排斥你自身的电子,而你感觉到了这种电的排斥力,让你的手指不再向它的深处触摸。

这让我想起

电影《黑客帝国》(The Matrix)

里的Neo,

当他明白了虚拟世界的真相,

不再受五官“感觉”的羁绊时,

他“看到”了周围的一切

不过是程式编码,

所以轻而易举地伸手进Trinity的身体,

取出子弹,把她救活。

        只是,编导没想到的,是我们所生活的“真实世界”也不过是无数的电磁场与原子在运动中交织而成。只要Neo能突破能量场的阻碍,他便可以轻易地伸手穿过树干,甚至与树干合为一体。

庄周做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

翩然飞舞,好不自在。

蓦然惊醒,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人。

恍惚半晌,不由得思忖,

究竟我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

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

        如果声音、形态、触摸这些我们感觉到的“真实”,其实都是与我们的意识有关的过程,那么当我闭上眼睛冥想,或者熟睡时梦境中所见、所感的另一个世界,又怎能说它不是一样的真实呢?


3

穿越时空 — 爱因斯坦的死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 老子《道德经》

“世界是个回音谷,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你大声喊唱,山谷雷鸣,音传千里,

一叠一叠,一浪一浪,彼岸世界都收到了。

凡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因它在传递你心间的声音,

绵绵不绝,遂相印于心。”

— 李叔同(弘一法师)《晚晴集》

        我中学是理科生。清楚地记得开始上物理课的第一个学期,父亲 (他痴迷于理工科,可惜在那个年代因为出身影响没办法进入自己心仪的高校钻研) 自豪地教导我:“知道什么是物理学吗?”

就四句话:

“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可认识的。”

        他微笑的眼睛里闪烁着光,仿佛窥见了那无穷宇宙中的奥秘。

        这四句话确实是近代科学对宇宙探索并试图了解的基石。从牛顿到爱因斯坦,无数的公式被设想并证明,对宇宙的探索不断精进扩大,似乎终将达到“牛顿的时钟”– 即如果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太阳系就是可预测的,包括其中任何物质的物理属性和时空关联。然而,

量子力学出现了

当观察比原子更小的

亚原子粒子的活动时,

它的规律似乎不是“客观存在”的。

两个完全分隔两地的粒子似乎

能“感应”到对方的存在

并影响对方的活动。

        对于这个奇特的粒子纠缠现象,在1935年爱因斯坦、Podolsky 和 Rosen 发表论文对它进行驳斥,爱因斯坦还戏称之为“远方的幽灵般的感应”。在这之后的几十年,物理课堂上都会引用这句名言,并强调某些事物只是概率(比如实验设备受某种外界“污染”而影响结果),在真实的地点上并无实物。毕竟,谁敢说爱因斯坦是错的?

        可是,

爱因斯坦真的错了

1964年爱尔兰物理学家John Bell

成功地完成了一项实验,

表明分开的粒子确实能够

在极远的距离下瞬间互相影响。

两个具有同样波长的“孪生”光子,

无论相隔多远,

即使它们是在整个宇宙的两端,

如果一个发生了变化,

另一个也会在同一瞬间变化,

而且是互相配合地变化,

如果一个粒子做“上旋”的运动,

另一个则必然是做“下旋”的运动,

两个粒子之间的“感应”,

根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阻隔。

        这让人不禁想到,其实时间和空间,又何尝不是我们有限的认知人为“构建”出的一个衡量体系?一只蚕虫,是一个二维的生物。它的全宇宙,就是平面。任何在空中(三维世界)的东西,对它来说是即想象不出,也无法逾越的世界。

春蚕化茧,

就是它的死亡,它的二维世界的终点。但是这个“死亡”

只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蝴蝶最终会破茧而出

在另一个世界中翩翩飞舞。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对于我们人类这个三维空间的生命,更高维度的世界我们无法想象,粒子之间那“幽灵般的感应”是否就是存在于那更高维度的世界中的联系呢?

        而对于更高维度的“存在”(不能说“生命”或者“物质”,因为这些都是限制于三维世界中的形式;我们很难想象,说不定更高维度中是以能量场和脉冲波为核心的存在),回望我们人类所在的世界,就像我们看着蚕虫的世界一样,只不过我们的世界可能更像一场立体的电影。

每一个人的一生

就是这场宏大电影中的一幕,

然后亿万幕的场景互相交织、延续。

既可以按回放追溯到生物的起源,

也可以快进去看未来的剧情。

每个人的那一幕都是独特的,

从开始到结束。

        这样想的话,又何必为开始那样欢欣雀跃,却对结束满怀恐惧和悲哀?每一刹那,都在冥冥之中留有印迹。

4

百川入海,相忘于江湖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 苏轼《前赤壁赋》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庄子 《大宗师》

        朋友在飞机上拍下上面这张照片,发出感叹:“生命就像,一条大河。”这是多么贴切啊。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河里的流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这中间我们找到了爱人,孕育了孩子,就像有其他的河流并入我们的河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同奔流向前。但也会有河水分岔离开,让我们无法企及,无法追随。但也不必为此哀伤: 总有一天,百川都会入海,然后又随着大气,云雨,再次变成一条河流,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庄子说:

泉水干了,困在陆地上的鱼儿,

用口沫互相浸润来维系那暂时的生命。

与其这样,

不如在江湖里遨游,

即便是到时彼此会忘记对方。

        从古至今,无论地域、历史、文化、信仰,几乎所有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死亡意味着什么?并且无一例外地想方设法要延长自己停留在这个世界的时间。

        我们又何尝不是那相濡以沫的鱼儿,为了挽留住即将逝去的亲友爱人,用尽一切力量也不放手? 我们又怎知等待他们的,不是那广阔江海,四维空间,大道无极,佛法轮回?  天各一方,相忘于这奥妙无尽的宇宙中,可能才是鱼儿更好的归宿。

来莫可抑,往莫可追。

此间之人,唯求珍惜。

        庄子《逍遥游》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每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那些附着在树木上的真菌就被温暖的大地唤醒。它们在朝阳下获得了生命,整个上午就是它们的青春期,到了中午它们已经进入了恋爱和繁殖的季节。它们吸收着下午的阳光,凝聚着生命的精华,最后在夕阳中分裂出生命的种子,随即与落日一同死去,只留下沉睡的下一代等待明日的朝阳。而寒蝉在夏暖中从卵里孵化,整个夏天都在忙于成长、觅食和寻找伴侣。在宁静的夏日里就能听到它们在树丛里求爱的歌声。到了夏末,它们会将卵产入泥土之中,而自己则死在秋雨来临之前。楚国南方沼泽中的巨龟,会在秋意渐浓时钻入淤泥里沉睡,当它一觉醒来,正值五百年后的一个春天。而那时候已经没有什么楚国了。在人类还没出现的时候,有一种叫大椿的树木,每隔一万多年,它才缓缓生长出一圈年轮……

        人类惯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生命,但对于大椿和乌龟来说,人类岂不就像那生命短暂的真菌和寒蝉?不同的生物,就像不同的人,皆有其天然具备的生命的节奏。若我是一只朝生暮死的蜉蝣,可能也一样会感叹于微观生命之精妙,宏观宇宙之无限,和那早晚无常的“蝣生”,正如我作为人正在想和做的一样。想到这些,光阴的长短又有何意义呢?

所有的生命,

都是由无穷的刹那组成的。

属于每一个人的那幕“立体电影”,

都有无数个精彩的瞬间。

我只要,用心感受当下,

珍惜这一刻所拥有的缘分,

活出这一刹那的精彩。

        老话讲“四十不惑”,我今年也很荣幸地迈入了这个人生新阶段。感触良多,最后把40岁生日之际写给自己的这段话分享给大家,同时也祝福每一个人:善待今天。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to discover this wonderful world. Like I did 40 years ago for the first time. So much has happened; it’s been such a journey. Still, everyday I’m reborn. I’m so grateful that I have this day and all the endless possibilities. I’m even more grateful that I have my loving family and my dear friends to share this moment, the “Present”. Maybe this gratefulness is what they really mean by “四十不惑”。My only birthday wish is to wake up every day like this, looking at this world with my new-born set of eyes, explore it with innocent curiosity, admire it in awe, and enjoy the very best present for me – the Present.“

翻译:清晨我醒来,醒来探索这个美好的世界;宛如我四十年前第一次有机会这样做一样。悠悠人生之路,每天我却亦像重生。我如此感恩自己能拥有今日,以及未来的无限可能;更感恩挚爱的家人和亲爱的朋友能与我分享“当下”。也许“四十不惑”的真正含义便是能认识和感受这浓厚的感激之情。今年的生日,我唯一的生日愿望就是每天醒来时都能如此,能用每日崭新的双眼来观察这个世界,能用纯真的好奇心来探索这个世界,能用无比虔诚的心态去欣赏这个世界,能认真又尽所能的享受我这无以伦比的礼物-此刻。

注:英文“Present”一词,既可译成“当下”,又可译成“礼物”。

内容|Jessica 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