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所有人都要竭尽全力争取(或者为孩子争取)人生的“一等座”?(见《中国行有感(上):“人人要当VIP”》&《中国行有感(中):“我不要二等座的人生”》)除了因为“一等座”上拥有的风光无限,更重要的是因为“二等座”上失去的,那些令“做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也能忍受,也有价值,甚至也有自己的精彩的东西。

        比如快乐。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都认为快乐是一个奢侈品呢?北京人有个自嘲的形容词,叫“穷开心”。细细品味里面充满了无奈、不屑和对未来的绝望。潜台词其实是:

穷,还想开心?别做梦了!“ 


生存和死亡,钱的问题? ” 

       还有最基本的,健康生存的权利。这是大家都看得见,想得到的。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社保,要有医疗保险等。得了急病重症,能做到不论贫富都有同样的(或者至少比较相近的)生存概率吗?(当然付更多钱的话可能可以享受更好的医疗条件或者更贵的药品,但钱能决定的应该是锦上添花的问题,而不是生死存亡的问题。否则,人家不爱钱才怪!)你可能会说,我们的系统资源太少,根本达不到这个要求啊。但资源多少决定的是程度问题,不是方向问题。举个例子,加拿大实行的是全民医保政策,但这给财政造成极大的负担,而且医疗资源捉襟见肘,一些非危急症(比如关节手术)的排队预约,等候时间有时长达一年以上。几年前有政客提出“双轨制”(有钱的话可以去私人诊所/医院,省去排队时间),我当时觉得,好主意啊,既可以给愿意自费的病人一个途径缩减排队时间,而这些人自费看了,给公费医疗系统省了钱,少了排队的人,何乐而不为啊?没想到这个议案很多当地人强烈反对。清楚地记得一个当地西人朋友这么说:“开放了(双轨制)就打破了原本的公平— 先是用钱可以买到更快的医治,然后就是收费医疗的部分越来越有钱,能够给医生更好的薪酬,这就会造成种种资源(好的医生、医疗设备)向收费的途径倾斜而公费的部分则陷入‘资源不足->能提供的服务基准下降(有经验的医生越来越少,等候时间越来越长)->需求进一步下降(稍微能负担得起的病人都去找高标准的收费医疗途径了)->资源更加空乏’的恶性循环, 最终就变成一边是乌压压老百姓为得到少得可怜的一点医疗无奈排队,一边是有钱人在高级诊所里可以轻松地重获健康甚至生命。”  “一想到我的儿女可能会在这种社会中挣扎”,他说“我宁愿等个一年才能做我的关节手术。起码,在治病救人的医疗系统中,人人都是平等的。政府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增进整体的医疗资源和其效用,而不是把有限的资源‘以钱为本’配置给不同的人群”。

“ 保障和安全,钱的问题? ”

        还有,安全。特别是儿童的安全。前几天让成千上万人揪心的上海失踪女孩付思晨的事件,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跟随外地来沪打工无暇照顾她的父母,不是没有托儿条件必须由精力有限的奶奶看着,如果她家有自己的房子和封闭的小区,如果她家有自己的全职保姆或者在托儿所,发生这种悲剧的可能性会不会小很多?如果我们的社会不能保证对所有孩子最起码的安全提供同样的重视和保障措施的话, 身为“二等座”普通父母的怎么能过得安稳,怎么能让他们不想尽一切办法买到“一等座”的门票?

“ 尊严和价值,钱的问题? ” 

       还有,尊严。前段时间华为老总任正非在机场排队等出租车被拍到,爆红网络,溢美之词不绝。我绝不质疑任总的工作能力和为人,只是很奇怪,出了机场等出租车这种事,不是跟吃饭、睡觉一样普通的事情吗,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当然,有人愿意花钱请司机雇专车会宽敞舒适些,但跟普通出租的分别也不过于此,最终不是到达同一终点吗?细细捉摸,褒扬任正非坐出租,如此“位高权重”的老总能低调朴实,“屈尊就驾”坐出租,其实不正是贬低了所有其他坐出租的普通人?不仅是交通工具的不同,出入场所的不同,朋友圈子身家的不同,也决定了你受尊敬的程度不同。正如电影《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里面桃丽丝抗议杰瑞和自己的情敌坐在头等舱里备受尊敬,而自己坐在经济舱里被爱答不理时,说:“是头等舱(不是我)的问题。从前(头等舱)只是更好的食物,它什么时候变成了更好的人生?” 一句话说到点儿上。一个没房没车没地位的普通打工族,但他诚实正直、尊老爱幼,他可以独立养活自己的家庭,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尊敬的人吗?如果亿万的这样的普通人,只能默认“屌丝”的称号,他们怎能活出一个有尊严有价值的人生,怎能不在“屌丝逆袭”的道路上挣扎,想要坐上那头等舱?

“ 希望和未来,钱的问题? ”

        最后,还有希望。在中国行的最后一段,我们在云南大理古城,请了一位当地导游李金花(白族人的“姑娘”统称为“金花”)。跟她聊起来,原来她家也有两个小孩,跟我的两个孩子还差不多大。她很好奇地问我的孩子们在加拿大上学什么样,我告诉她孩子每天上学像玩一样,也没有考试,基本方针是寓教于乐,培养兴趣和能力。当听到我的一年级女儿班上只有25个学生,她一惊,然后又黯然。我问她怎么回事,她告诉我,她的同样上一年级的小儿子,班上有98个学生!而且这还是托了关系,好不容易挤进去的。因为上不了这个区的重点小学的话,以后基本上就没机会上重点高中然后考大学、走出去“发展”了。“像我们这样没钱没势的人家,还能指望什么呢?只能盼孩子好好读书,将来靠自己能有点出息!”她幽幽地说着,望向远方。我瞬间感到那种落寞,那种无奈,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作为父母,身处“二等座”对于自己孩子未来的前途都没有希望的话,这人生怎么能充实幸福?

         想想我们周围,不是方方面面都重复着这一讯息吗? 你不出人头地,人生就没有快乐,没有尊严,没有希望。对于所有这些,我只是看着,并没有办法解决。只是请想一想,我们抨击社会制度之不公,人心之不古,但社会、制度、人心难道不是其中的每一分子,即我们自己,所组成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尽一己之力,给“二等座”应有的保障、尊重、快乐、希望,活出“二等座”人生的精彩,或许我们的下一代就能享受到一个更宽容、更有底线有规则、更加丰富多样的社会环境。

梦想总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作者|Jessica Wang